为什么创建博客?

Doc Map
引言
每个人心里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和冒不停的念头,而我的博客,就是想把这些思绪变成文字,和世界打个照面。
写博客对我来说,不只是记日记那么简单。它像是一个“思维花园”,每一篇文章都是我种下的一颗种子。我记录下自己的学习、成长、那些微小却有价值的经验,希望这些文字能被你看到,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启发或共鸣。这是一个自我探索的旅程,也是一种和世界“深情对话”的方式。
我为什么搞了个博客?大概是因为闲的
也许是突发奇想,也许是被谁的漂亮页面刺激到了。反正就是有一天,我在网上冲浪,看见一堆技术大佬的个人博客,界面一个比一个干净,排版一个比一个高级。我心想:这玩意我也能搞!然后……就真的开始折腾了。
其实,这年头还在写博客的人,差不多就跟还在听 MP3、刷 QQ 空间、用电纸书看小说的人一样 —— 稀有而顽固的存在。明明大家都在短视频、微博、小红书上快节奏输出,我偏偏还在研究怎么让 Markdown 文件长得更好看。
而且我不是随便搞搞那种,我对美观程度有点病态执着。别人改一行代码能上线,我能卡在一个按钮的圆角半小时;别人觉得“这颜色挺好”,我却在那纠结 HEX 值是不是该偏一点点灰。有人说“内容才是王道”,我也点头附和 —— 然后转头继续调我的阴影透明度。
为啥要搞博客?我又不红
这个问题我问过自己好多遍。我不像那些知名博主,有流量、有读者、有友链圈子。老实讲,现在发个动态多方便啊 —— Twitter、微博、朋友圈、知乎、小红书,随便哪个都能记录生活。那我干嘛非得折腾个博客?
想来想去,大概是因为我想要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地方。在社交平台上发东西,总觉得是在别人家做客:规矩是别人定的,算法是别人写的,流量的生死都不由我。万一哪天平台一拍脑袋改个政策,账号说没就没。可在自己的博客上,一切都由我说了算 —— 我想写就写,想删就删;我能在代码里藏彩蛋,在页脚写冷笑话,甚至设置一个只有我自己知道的快捷键。
而且你知道吗?每次我打开访问统计,看到那个小小的数字,我都忍不住笑。因为大多数访问记录,都是我自己点的。偶尔冒出几个陌生 IP,大概率是某个无辜的路人误点了什么关键词,误入我这片“荒地”。但这又怎样?我又不靠这个吃饭。
说白了,这个博客就是我的数字自留地。种什么菜、浇多少水、要不要除草,全凭我心情。
起因:想找个地方说点真心话
最开始的想法特别简单 —— 我就是想找个能安静写字的地方。技术笔记、读书感想、半夜突然冒出来的奇怪想法,都能往这里扔。笔记软件太正式了,像在上班;社交媒体太公开了,像在表演。我想要个介于两者之间的地方。而且我发现,用Markdown写博客特别治愈,那个井号键我按得比什么都熟练,感觉自己像个文字排版师,把思绪整理得井井有条。
于是我就动手了。本来想着”能发布文章就行”,结果文章发布成功后,我看着那个页面,总觉得哪里不对劲:这个字体是不是太大了?行距是不是太窄了?图片怎么没有圆角?链接的颜色怎么这么丑?从那一刻起,我就踏上了博客装修的不归路。
颜值即正义
我承认,我有轻微的审美洁癖,但这种执着的背后,其实是一段充满挑战的历程。回想最开始面对一个从零开始的系统时,无数技术细节让我彻底懵了:用什么框架才能既现代又实用?主题怎么设计才能清新脱俗不显土气?性能要怎么优化?用户体验该如何把握?这些问题在我脑子里开了一整夜的会,简直让人头秃。作为一个非专业设计师,我不得不反复折腾布局、配色、排版,在无数个深夜里与像素作斗争(毕竟我对设计真的一窍不通,全靠直觉硬撑)。
但你说我累吗?其实挺享受的。每次看到页面变得更精致,那种满足感,堪比终于调出了好喝的手冲咖啡。而且我发现一个秘密:当你把博客做得足够好看,写文章都变得更有动力了,就像买了个漂亮的笔记本,总想往上面写点啥。我知道这种执着有点过分,但对我来说,博客好看与否,是原则问题。
魔改之路: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
老实交代,这个博客不是从零开始的。 我用了一个大佬的 Astro 模板。
那个模板其实已经非常完美了 —— 简洁、快速、优雅,连注释都写得像诗。我本来只想拿来小改一下,结果手一滑,就彻底停不下来了。
看着它,我总觉得:“嗯……还能更‘我’一点。” 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魔改之路:先是换掉所有颜色,直到找到那个“让我眼睛不痒”的色调;然后调整动画时长和缓动函数,生怕按钮弹得太快或者太慢;字体我换了三遍,从「看起来像系统默认」到「终于顺眼」;最后还在页脚写上那句灵魂标语:
“本页面撰写时,消耗了两杯冰美式。”
有时候我觉得,我写博客的样子,像极了装修自己的小房子 —— 别人可能看不出区别,但我知道,这一像素的调整,能让我睡得更香。
技术那些事儿:Astro、Tailwind和我的强迫症
Astro真的太对我胃口了。它不像某些框架那样大而全,动不动就要装一堆插件,而是简洁、高效、恰到好处,就像我理想中的工作台,只有必需品,没有多余的东西。最开始我也纠结过技术选型,在Next.js和Astro之间反复横跳,最后选了Astro,主要是看中了它的静态生成能力和岛屿架构,简单说就是该静态的静态,该动态的动态,谁也不耽误谁。
Tailwind CSS是我另一个心头好。以前写CSS的时候,总要给class取名想到头秃,现在直接写样式,简直不要太爽。虽然一开始看着那一长串的class名有点头晕,但用久了就会发现真香定律。TypeScript嘛,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拒绝的,觉得写起来麻烦,各种类型定义,但被JavaScript的隐式类型转换坑过几次后,还是乖乖投入了TS的怀抱。现在写代码,没有类型提示反而觉得心里不踏实。
部署方面,我选择了Cloudflare Pages,主要原因有三:免费额度够用、部署速度飞快、全球CDN加速。每次git push之后,刷刷刷几分钟就上线了,这种即时反馈的感觉特别爽。有一次我花了整整三天时间,就为了调整明暗主题切换的过渡效果,用Tailwind的dark:修饰符配合CSS变量,调了无数个版本,想要那种从白天慢慢过渡到黄昏再进入黑夜的感觉(虽然最后没采用这种想法)。朋友说我太较真,我说这是”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”。
写作是场自我对话
其实最开始,我以为建好博客就会自然而然开始写作,结果发现写博客最难的不是建站,而是写作本身。有时候对着空白的编辑器发呆半小时,一个字都敲不出来,脑子里想法很多,但落到键盘上就变得支离破碎。后来我找到了诀窍:就把博客当成跟朋友聊天,不用想着要写什么惊世骇俗的内容,就记录一些真实的想法。
比如这篇关于为什么建博客的文章,其实就是我在跟自己对话,一边写一边想我到底为啥要折腾这个。写作过程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有时候写着写着,会突然冒出新的想法,就像现在,我原本没打算写这段,但写着写着就觉得应该加上。这大概就是写作的魅力吧,你永远不知道最终会写出什么。
随时可能消失的博客
我得提前打个预防针:这个博客说不定哪天就没了。不是被黑,不是被封,是被我自己推翻的。因为我知道,以我的性格,迟早会看着这个博客说这什么丑东西重做。完美主义者都这样,上一个版本我还信誓旦旦地说这绝对是最终版了,结果三天后我就新建了一个文件夹。
但奇怪的是,每次重来我都不觉得可惜。我享受那种推倒重来的过程,就像整理房间时把东西全都清空然后重新摆放。虽然累,但那种焕然一新的感觉真的很上瘾。而且我发现,每次重构都能学到新东西,上次用的是纯CSS,这次试试Tailwind,技术总是在进步,我的博客也要跟上时代嘛。所以如果哪天这个博客不见了,别担心,可能只是我又在折腾新版本了,也可能我在研究怎么让光标闪烁得更优雅。
博客于我:一个不会还嘴的倾听者
你要问我搞博客图什么,我可能答不上来,大概就是图个心安吧。在这个浮躁的网络世界里,我需要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角落,不看阅读量,不追热点,不讨好算法,只是想在这里留下一些真实的痕迹。而且博客有个特别的好处:它是你的数字足迹。过个一年半载再回来看,会发现当时的想法多么幼稚或者多么有趣,这种成长轨迹在社交媒体上很容易被淹没,但在博客上却被完整地保存下来。
博客对我来说,像个电子日记本,但这个日记本能切换主题还有交互动画。它不说话,不反驳,默默陪着我熬夜、打包、部署。有时候,我觉得它比谁都懂我。人家说完美主义是效率的杀手,我觉得说得对,但如果这种折腾能让我开心,那就不算浪费时间。而且我发现,建博客这件事教会了我很多:学会了坚持,学会了耐心,学会了在细节中寻找乐趣,这些收获比博客本身更有价值。
总结: 我的创作之旅,未完待续
通过搭建和运营这个博客,我不光积累了实战技术经验,梳理了个人知识体系,更在不断的创作中找到了自我。
我相信,博客不只是一个分享知识的工具,它是我个人思想的一扇窗户,一个和世界对话的舞台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将继续坚持这份创作之旅,不断接受新的挑战,分享更多我的思考和经历。
希望我的文字,能和你产生更多的连接!
附录:本文基于Didmax blog构建,特此附上以供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