蓉城浮生八日记:或一次与自我的和解

Doc Map
  1. 慢的觉醒:在街头巷尾寻回时间
  2. 在人民公园,看见成都的两种时间
  3. 味觉的朝圣:在烟火气中触摸灵魂
  4. 文化的凝眸:在剧院一隅邂逅永恒
  5. 浮光与掠影: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
  6. 归去来兮

假期结束的第二天,窗外熟悉的校园铃声响起,整栋宿舍楼弥漫着一种“灵魂还没上线”的倦意。行李箱还没完全收好,茶杯里的茉莉花茶香气淡淡,仿佛连茶叶也在适应这个归来的节奏。

我打开电脑,想把这八天的记忆写下来。从回学校的那一刻起,这篇文章就在我脑海里构思了。也许,是为了给这段温柔的假期画上句号,或者,是给自己一个慢下来的理由。

假期过得太快,像一场美好的梦醒来便不再回头。每次假期结束,总会有种时光流逝的怅然,明明刚放假不久,转眼却回到了忙碌的节奏中。生活就是这样,有时不得不适应快节奏,才能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
当朋友圈开始被全国各地、乃至世界各地的定位与九宫格刷屏时,我正坐在成都一间老茶馆的竹椅上,看着阳光透过梧桐树的缝隙,在脚下洒下一地斑驳的光影。今年的国庆真是“赢麻了” —— 和中秋节肩并肩,拼出整整八天的超长假期!(不过话说回来,很多人一开始都一脸问号:“不是7天国庆 + 3天中秋吗?那咋就8天了?”🤔其实,这其中有老朋友 —— 调休。中秋节法定假期只有一天,但往年常常会和周末调一调,凑成三天小长假。今年中秋恰好与国庆相连,便拼出了这样一份奢侈的八天假期💫)。我选择了留下,留在成都。这个我在此求学,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。

做出这个决定,并非一时冲动。它源于一种深刻的疲惫 —— 对以往那种“特种兵”式旅游的疲惫。我曾是那种旅行的忠实信徒,手握一份密密麻麻的行程单,像完成军事任务一样,从一个景点奔赴下一个景点。

成都
那时的我,只顾匆匆,未曾停下脚步细看这座城。(文中多为旧时拍摄)

在大一那段精力过剩的岁月里,我以成都为据点,几乎扫荡了周边所有知名之地:遂宁、重庆、峨眉、青城山……我的手机相册里塞满了各种角度的打卡照,然而,当我试图回忆那些旅途的细节时,浮现在脑海的,却只有赶路的焦灼、排队的烦躁,以及每日归来后,那从脚底蔓延至全身的、沉重的酸软。旅行,成了一种收集地图上坐标点的体力劳动,而非滋养心灵的体验。

我曾计划这个假期去杭州,向往“山色空蒙雨亦奇”的西子湖畔。但转念一想,黄金周的西湖,恐怕只剩下“人头攒动如潮涌”了。一想到要再次陷入抢票、人挤人、在有限预算与时间内疲于奔命的循环,一种熟悉的窒息感便扑面而来。我意识到,我需要的不是另一场征伐,而是一次真正的休憩,一场与自我、与这座城市的和解。

于是,我留了下来。这一次,没有任何行程安排,没有设置预算上限,没有必须完成的打卡清单。我唯一的任务,就是存在于这座城市,让感官完全打开,去接收它平日里被我忽略的细微信号

慢的觉醒:在街头巷尾寻回时间

成都的,早有耳闻。但只有当你真正放下所有目的,将自己浸入它的街巷肌理中时,这种“慢”才会从一个抽象的概念,变成一种可呼吸、可触摸的实体。

我没有去春熙路、太古里,那些是游客的狂欢场,于我而言,却少了几分真正的吸引力。我更喜欢拐进不知名的老小区,看阳台上伸出的晾衣杆,挂满随风飘扬的衣物;听树下老人们用抑扬顿挫的四川话摆龙门阵;闻空气中弥漫的家常饭菜香气。这里的时间仿佛更稠密、更缓慢,如同午后阳光里浮动的微尘,带着一种安静而自在的温度。

偶尔,我会随意走进一座不繁忙的地铁站。不赶时间,也不在乎目的地。偶尔在某个不起眼的站点下车,顺着人流走出去,就能撞见一座热闹的菜市场。循着香味,很快找到一家宝藏小店,点上一碗咸香的豆花 —— 红油铺底,葱花、榨菜末和酥黄豆点缀其间。坐在店外的矮凳上,慢悠悠地吃着,看着来往的居民提着菜篮穿梭而过。那一刻,我仿佛不再是游客,而是他们生活里的一部分。这种“无意义”的沉浸,治愈了长久以来被效率裹挟的神经。

有趣的是,在成都,即便身处地铁站,也能轻易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味道。车站的墙壁常常贴满了火锅、串串香、兔头的广告,画面里的红油翻腾着,辣椒与花椒似乎要穿透纸面钻进鼻腔。只是广告而已,却足以让人口舌生津。看着通勤的人们从这些巨幅川味广告下快步走过,我忍不住暗暗发笑 —— 成都就是这样一座城市:哪怕只是赶一趟普通的地铁,也能被不动声色地提醒,美食才是生活最重要的背景音。

昔日太古里

在人民公园,看见成都的两种时间

若要说哪里最能体现成都的魂,我想人民公园必在其列。那天的阳光时隐时现☁️,成都的天总是带着一层温柔的阴朦朦。但我喜欢这样的天气,它没有烈日的刺眼,也没有骤雨的慌乱,反而给人一种温暖而安稳的安全感🌿。阴影与光线交错的街道,让城市显得柔和而亲近,让人忍不住想放慢脚步,静静地融入这里的日常。这里不像个景点,更像是一座城市鲜活的心脏,跳动着各式各样的生命节奏。

沿着林荫小道走进去,白色的帐篷一顶挨着一顶,年轻人摆起各式摊位 —— 手作饰品在阳光下闪着微光,手绘明信片记录着城市的剪影,二手旧书与黑胶唱片散发着时光的味道。摊主们神情松弛,笑声与音乐交织在一起,空气里飘着淡淡的咖啡香与糖炒栗子的甜味。不远处,几位大妈架起手机支架,在草坪边直播跳舞。她们穿着亮片服装,动作整齐又投入,那种对生活的热情几乎要溢出屏幕。

湖边是最热闹的(这里可能是一个景点吧,划船倒像是景点的项目)。游船在水面上划出柔和的波纹,阳光将粼粼波光点染成碎金。孩子的欢笑声、桨声、水声,交织成一首生活的交响曲。路上还能看见不少背着登山包的游客,衣服上沾着尘土,却神采奕奕。树荫下,几位大爷大妈围坐聊天,话题从广场舞聊到家常,从旧友聊到菜价。这个公园就像一座浓缩的城市 —— 有青春的躁动,也有岁月的沉静,有烟火气,也有诗意的温柔。

然而,就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不远处,矗立着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。我沿着石板路往公园深处走去,人声渐渐退去,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安静的松林气息。碑身在阳光下泛着微微的光泽,肃穆而庄重。

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

最让我动容的是碑下的情景。几位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志愿者,正认真地为游客讲解。他们稚嫩却坚定的声音,讲述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,讲述着几十万川军出川抗日的壮举。“我们不忘记过去的苦难,才更懂得珍惜今天的和平。“一个小女孩这样说道。路人停下脚步,默默聆听,轻轻点头。

那一刻,我忽然理解了成都这座城市更深层的魅力。远处是湖面的桨声与人群的笑语,近处是历史的回响与传承。老人们在一隅安然品茶,孩子们在另一隅讲述历史,两种时间在这里奇妙地交汇。成都的”慢”,并非懒散,而是一种懂得在热闹与宁静之间留出空间的智慧,让人既能感受生活的烟火气,也能在不经意的角落,触摸到历史与时间的温度。

抗战防空洞

味觉的朝圣:在烟火气中触摸灵魂

如果说建筑是城市的骨骼,那么美食,便是流淌其中的血液。这次,我决心进行一次纯粹的味觉朝圣。我不再依赖网红榜单,而是相信自己的直觉与本地食客的指引。

我遇到了毛豆腐。在那长满白色绒毛的方块面前,视觉上的些许不适,很快被味觉的惊喜所取代。油炸之后,外皮金黄焦脆,内里却呈现出一种异常绵密软糯的质地,蘸上干辣碟,那种独特的发酵风味与霸道的辛辣在口中交织,形成一种令人上瘾的复杂口感。我站在摊边,和老板闲聊,得知这细微的绒毛如何需要精准的温度与湿度才能生成。这让我反思,过去的“特种兵”式进食,只是为了果腹与拍照,何曾有过这样的闲心,去探寻一味小吃背后的智慧与故事?

还有那碗在深夜慰藉我心的老妈蹄花。奶白色的汤底,浓郁到粘唇,猪蹄炖得极烂,用筷子轻轻一拨便骨肉分离。蘸上以辣椒油、豆瓣、花椒粉调制的味碟,入口即化,丰腴的胶质与麻辣的刺激完美融合,带来巨大的满足感。坐在人声鼎沸的夜市摊档,不顾形象地大快朵颐,这种融入市井的快乐,真实而滚烫。

这些食物,不再仅仅是能量补给,它们成了我理解成都的媒介。它们告诉我,这座城市懂得享受,懂得在辛辣与醇厚之间寻找平衡,懂得如何用最质朴的食材,创造出最抚慰人心的味道。

文化的凝眸:在剧院一隅邂逅永恒

在成都上学两年,竟从未在现场看过一次川剧变脸,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。所有的认知,都来自手机屏幕上那些被无数次转发的小视频。这次,我决定弥补这个遗憾。

我选择了一家传统的剧院茶馆。演出在下午,我提前到了,点一杯盖碗茶,拣一张靠前的竹椅坐下。茶博士提着长嘴铜壶,一道滚水划出优雅的弧线,精准冲入茶碗,茶叶与茉莉花随之翻飞,香气四溢。周遭,是老茶客们的谈笑声,麻将牌的碰撞声,一种鲜活而生动的市井气息包裹着我。

演出开始,锣鼓喧天。说书人的铿锵顿挫,皮影戏的灵动诙谐,滚灯的惊险刺激,都引人入胜。但我内心,始终在期待着那压轴的大戏 —— 变脸

当那位身着华丽戏服的演员终于登场,在台上来去如风,挥袖、转身、回头之间,脸谱在刹那间变幻 —— 从红脸的关公到黑脸的包拯,从英俊小生到滑稽小丑……速度快得超越视觉暂留,那种近距离的、无法预知的魔幻感,带来了远超屏幕的、直击心灵的震撼。尤其是当演员走下舞台,在与观众几乎鼻尖对鼻尖的距离内,毫无征兆地完成一次变脸时,全场爆发的惊呼与掌声,是发自内心的、最直接的情绪共鸣。

我没有拍照,甚至忘了口袋里的手机。我深知,任何镜头都无法捕捉那一刻的悸动。有些体验,必须亲临其境,用全部的感官去铭刻。这场变脸,于我而言,不仅是一场表演,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,它让我明白,真正的“在场感”,是任何虚拟体验都无法替代的珍贵财富。

浮光与掠影: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

这八天的漫游中,我并没有刻意去追寻什么。我曾在某个午后,走进一个由旧工厂改造的创意园区,在书店里消磨掉整个下午;也曾在一个傍晚,沿着锦江散步,看灯光渐次亮起,为这座城市披上温柔的外衣。

我的思绪,常常会飘回大一那段“戎马倥偬”的旅行岁月。看着手机里那些旧照,我看到了一个匆忙、焦虑、被清单驱使的自己。那些照片很美,却缺少了温度,它们只是地理坐标的证明,而非情感与记忆的载体。

成都地标性建筑--甘蔗

这次重游,我没有拍多少新照片。但我感觉,我真正“拍下”了更多东西 —— 我拍下了豆花在舌尖绽放的咸香,拍下了蹄花汤的温暖妥帖,拍下了老茶馆里那杯茶的余温,拍下了阳光穿过梧桐叶隙的光斑……这些,都储存在我心里,构成了一个立体的、鲜活的、属于我的成都。

归去来兮

TIP

或许,我们都曾在旅途中忙着“打卡”,奔赴一个又一个目的地,却忘了最初出发的意义。真正的旅行,不在于到达多少地方,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放慢脚步,用心去感受沿途的风与人情。

八天假期转瞬即逝。当我收拾行装,准备回归校园日常时,内心是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平静。

这次旅行,我没有征服任何新的地理版图,但我完成了一次更为重要的内心探索。我告别了那个被“效率”和“任务”异化的自己,找到了旅行乃至生活最本真的状态 —— 它不是空间的简单位移,而是心灵的深度拓展。慢下来,不是为了懒惰,而是为了更清晰地看见,更深刻地感受

成都,用它的宽容、它的烟火气、它的从容不迫,教会了我这一切。它告诉我,生活的诗意,不在远方的景点里,而在当下每一刻用心的体会中。

这趟蓉城浮生八日,于我而言,是一场与自我的和解,也是一次真正的成人礼。从此,我或许会走得更慢,但我的世界,会因此变得更加辽阔。